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广艺>校园新闻

我校举办2025第十届中国—东盟建筑艺术论坛

来源:建筑艺术学院 作者:刘聪颖 时间:2025-09-29 19:40 点击: 字号:【

ea9c0c7514004397324a2d6c9451d38.png

9月27日,由广西艺术学院、广西美术家协会、广西建筑装饰协会主办,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智慧·人居环境产业学院承办的2025第十届中国—东盟建筑艺术论坛在我校相思湖校区举办。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伏虎,广西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陈毅刚,广西建筑装饰协会会长庞耀国出席开幕式。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东盟国家和国内有关兄弟高校、研究机构专家学者,16家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事业单位代表、区内兄弟高校代表,中国—东盟木构建筑实践工作营和“非遗+木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研修班学员、新闻媒体记者以及师生代表约200人参加开幕式。

伏虎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以建筑为载体、以木构为媒介,致力于搭建跨国界、跨学科交流平台,共同探索木构建筑文明从“地方性知识”升维为“人类共享的未来遗产”的转化之路。希望依托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共筑区域性学术高地,进一步拓展中国与东盟、广西与外省高校单位在艺术教育、遗产保护、创意产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共同书写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新篇章。

陈毅刚从美术与艺术的角度,深刻阐述了“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认为本论坛将有效地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建筑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方面展开更加广泛而深入地交流与合作以及文明成果共享。

我校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莫敷建教授建议,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不仅要传承地方性营造智慧,更要主动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浪潮,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既有广阔国际视野、又能深情凝望脚下土地,既能掌握数智技术、又能深刻理解人文精神的人居环境建设者。

本次论坛为期一天,以“地方性的‘技’与‘艺’”为主题,以木构为媒介,旨在以前沿视角挖掘木构建筑技艺中“技术的地方适应性”与“艺术的在地文化性”之间复杂的共生逻辑与演化机制,致力于搭建跨国界、跨学科平台,共同探索木构建筑文明从“地方性知识”升维为“人类共享的未来遗产”转化之路。

论坛邀请了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印度尼西亚日惹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中南大学、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無名营造社等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团体等专家学者出席,从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构架发展演变到东南亚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从地方性木结构营造技艺、传统木构的墨师文系统到建筑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发展,10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报告会结束后,论坛以“从地方到未来”为主题举办了一场学术沙龙。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木构建筑与技艺在数智化浪潮下的保护、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木构建筑与技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作为学校倾力打造的国际学术品牌活动之一,十年来,中国—东盟建筑艺术论坛为推动区域人居环境建设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社会反响良好,影响力不断扩大。下一步,我校将继续突出“民族”和“东盟”两大办学特色,通过持续举办国际学术活动不断深化与东盟国家高校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助力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

3f5773533d81fe31f957b4f44b8fd9d.png

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伏虎教授致辞并宣布论坛开幕

陈莫.png

广西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毅刚(左)、我校建筑艺术学院院长莫敷建教授(右)致辞

上午4.png

下午6.jpeg

国内外十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

dscf1438.jpeg

学术沙龙

合影.png

活动合影


一审:罗舒雅

二审:莫媛媛

三审:向丽丽、莫敷建


分享到:
【打印正文】